植物学(071001)
以野生观赏植物、药用植物、食用植物、能源植物、珍稀濒危植物和水生植物等植物资源为核心,系统开展植物分类与进化、植物资源综合利用,植物器官形态、结构和功能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植物光合生理、植物次生代谢、果实采后生理、植物与其他生物间的关系、植物对逆境胁迫的响应及其抗逆性获得等方面研究,并通过相关功能基因研究以阐释内在的调控机制。
依托国家林业局重点培育学科(植物学)、省级重点学科(与生态学共建)、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开展植物学硕士学位点建设,现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4人,占教师比例的78%;拥有省优秀老师2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植物学硕士点分设5个研究方向:植物分类与资源利用、植物结构与功能、植物生理生化、植物衰老生物学、植物分子生物学。近5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28项,到位经费800余万元;主持及参与获得省部级和厅局级奖18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一级期刊论文40余篇,主(参)编专著和教材10余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微生物学(071005)
微生物学专业由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森林保护学科和校培育学科——微生物学科支撑建设,下设资源微生物、食药微生物、植物病原微生物、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四个研究方向,一方面围绕我国农林业重大病害以及我国特色经济植物病害的致病机理及其绿色防控技术开展研究,涉及病害早期诊断与预警,病害发生与流行机制、生防菌资源开发与生态调控综合治理技术,新型微生物农药创制,农药生态毒理机制及其风险评估等多个领域。另一方面围绕我国特有的食药用菌资源,开展栽培技术、发酵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拥有一支国家级教学和科研团队,包括教授10人,研究员2人,副教授8人,博士21人,浙江省“151”人才12人,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同时拥有生物农药高效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以及浙江省绿色农药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级)等人才培养平台。近5年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50余项,横向项目60余项,合计总经费约3000余万元,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项5项,发表学术论文近120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授权专利近40项,主编出版专著、教材近10部。
本专业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深化拓展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设有高级微生物学、植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以及高级微生物研究法、微生物发酵与农药创制、生物防治技术、食药用菌栽培等实用性基础技能训练,毕业学生具有一定的深造率和自主创业率,同时可就业于农、林、医药、食品、化工、环保、检验检疫等领域的国家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
遗传学(071007)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体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学科。本学位点设置了植物资源保育遗传,植物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群体与数量遗传和树木分子遗传等4个研究方向,主要开展模式植物、珍贵林木和药材的产量、品质、抗逆等性状遗传变异规律、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以及种质创新和繁育研究。
本学位点由浙江省一流学科(林木遗传育种)和校重点培育学科(遗传学)支撑建设。拥有一支由国家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151第一层次、省高校优秀教师等组成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其中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5人。具备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林木种质资源保育与利用公共基础条件平台、国家林业局铁皮石斛研究中心等人才培养平台,实验室面积7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3000余万元,实验条件国内一流。近5年主持国家级项目56项,其国家重点研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科研经费3800余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授权专利15件,审定良种12个。
本专业以培养生物学相关领域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为目标,设计了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知识体系,以及细胞与基因工程、天然产物分离与应用、种质创新和高效栽培、生物大数据分析等实践性基础技能训练。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为科研院所、学校、农林机关事业单位、生物公司,或者在全国高校、科研院所或者国外继续深造。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7101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和最活跃的学科。以生物学、数学、计算机学、物理学和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基础,主要研究生物机体的化学组成、化学变化规律及其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浙江农林大学校重点培育学科,是在浙江省重中之重、省一流重点学科主要构成学科森林培育学科(其硕士点2004年开始招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科依托于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竹业科学与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林木良种基地、浙江省竹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现代森林培育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实验室专用面积7800平方米,仪器设备4600余万元,资产总值达5000余万元。结合目前生物学的研究热点和浙江省经济建设的需求,凝练了四个具明显的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即植物基因发掘与利用、基因工程和种质创新、植物生物信息学和植物逆境分子生物学。学科现有8名教授和6名副教授,学科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省基金项目9项(含重点),省科技厅项目10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以一级刊物40篇,SCI收录60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本专业设计了植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实验、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教学和科研研究体系,主要培养研究生了解所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以及前沿领域,独立从事相关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能力的人才。毕业生就业主要去向包括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生物公司,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或科研服务等工作,或者在高校、科研院所或国外进一步深造。
生态学(071300)
浙江农林大学生态学科成立于1999年,现为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2006年被批准为校级重点学科,同年获生态学硕士学位授权,2011年获批浙江省重点学科,同年获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016年获批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已形成了一支以国家级人才为带头人,以省151人才为学术骨干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近5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为首的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总经费达2800万元;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4项,浙江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其它各种奖励10项;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现有仪器设备总值达3000万元。已培养研究生98人,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Plant and Soil为代表的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0篇,获专利1项;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100%,其中2篇获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国家奖学金3人次,国家助学金覆盖率100%;平均就业率93%。
学科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和学科前沿,紧扣发展前沿领域搭建了国内外先进的生态学研究平台,主持国家林业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浙江天目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和全球AERONET网络中长江三角洲区域监测网络,并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毛竹和雷竹林碳-水通量铁塔观测系统。另外还是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生态文化研究中心、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的主要成员。
生态学科在开展科学研究,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同时以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成为省内一流,学科特色明显,结构布局合理,研究队伍雄厚,并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重点学科。
针对现代学科发展趋势,根据自身优势与特色,始终坚持“特色发展,协同创新”原则,经过近20年的发展和建设,不断凝炼学科发展方向,已形成了植物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生态学三个发展方向,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合理的研究队伍,研究成果显著,为践行生态文明和“两山”理论,服务“两美浙江”建设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1.植物生态学
在个体尺度上,针对我国亚热带森林特色树种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及其对自然环境胁迫响应方面形成明显的特色和优势。该方向旨在解析逆境条件下林木生理生态响应过程,阐明各种胁迫(酸雨、雾霾、重金属、辐射、高温、干旱与盐胁迫等)条件下的典型树种生理生态学响应,揭示环境胁迫下树木生理生态与遗传基础、主要胁迫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木本植物叠加影响,为区域植被恢复的树种选择和生态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生态系统生态学
在生态系统尺度上,针对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在全球环境变化诸因子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长期影响以及生态系统的响应特征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紧扣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多种响应的焦点问题,系统、全面地研究区域生态系统的响应特征与其对全球变化的反馈,包括重要物种与群落的响应与适应特征、固碳减排潜力与生态功能变化等,为区域重大生态战略决策和相关管理政策制定奠定基础。
3.可持续发展生态学
针对人类活动导致的雾霾频发与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研究植物与土壤/大气间的物质交换与其环境效应。包括:植物挥发性有机物(VOC)的产生过程与机制及其环境效应;植物/植被对大气污染物尤其是颗粒物的吸附与阻隔作用;植物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吸收与土壤修复功能;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生态功能;森林/植被在森林城市中的重要作用和生态功能等。为城镇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及森林城市建设奠定相关生态学基础,为浙江乃至长三角区域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城市生态建设以及应对未来全球变化的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林木遗传育种(090701)
浙江农林大学林学学科始建于1958年,2011年被列为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2015年被列为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和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2018年全国林学学科排名第四(B+)。该学科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师资队伍64人(专任教师62人),其中正高31人,副高18人,59人具有博士学位。学科建有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农药高效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学科已形成了一支以国家级人才、浙江省151人才等为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的师资队伍。林学学科坚持以亚热带区域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体系建设关键问题为导向,围绕经济林、竹林、珍贵用材林和林源动植物保护,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实用技术开发,下设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经理、森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5个专业。在森林碳汇、竹林、珍贵树种、南方特色干果和森林药材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为践行“两山”理论,建设“两美浙江”提供了重要基础理论与科技支撑。
林木遗传育种学科作为林学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重点开展亚热带重要树种的育种资源保育与评价,重要经济性状的功能基因挖掘与分子辅助育种,优异种质的聚合创制研究。形成了林木遗传育种、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园林与观赏植物遗传育种3个特色鲜明与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学科现有教授6人,博士16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5人,浙江省“151”第一层次人才2人,学科带头人为童再康教授。该学科与森林培育学科合属共享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专用面积7600平方米,仪器设备4600余万元,资产总值达5000余万元,实验条件国内一流。经多年发展,建有浙江省林木种质资源保育与利用公共基础条件平台、国家林业局铁皮石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天然药物研究开发中心。近五年来,共承担国家级项目15项,包括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16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人才培养专项基金等25项,科研经费达3800万元,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收录;获国家林业局梁希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
森林培育(090702)
浙江农林大学林学学科始建于1958年,2011年被列为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2015年被列为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和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该学科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师资队伍64人(专任教师62人),其中正高31人,副高18人,59人具有博士学位。学科建有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农药高效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学科已形成了一支以国家级人才、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151人才(第一、二层次)等为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的师资队伍。林学学科坚持以亚热带区域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体系建设关键问题为导向,围绕经济林、竹林、珍贵用材林和林源动植物保护,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实用技术开发,下设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经理、森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5个专业。在森林碳汇、竹林、珍贵树种、南方特色干果和森林药材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为践行“两山”理论,建设“两美浙江”提供了重要基础理论与科技支撑。
森林培育学科作为林学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重点开展特色经济林、竹林、南方珍贵树种等生长发育与品质调控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形成特色经济林、经济竹类和南方珍贵树种的高效生态栽培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3个特色鲜明与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学科现有教授14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23人,海外留学背景人员16人;国家级人才2人、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151”人才7人,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建有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林木良种基地、现代森林培育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实验室专用面积7800平方米,仪器设备4600余万元,资产总值达5000余万元。近5年来,承担课题100项,包括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30项,科研经费5400余万元;发表论文178篇,其中SCI收录53篇,出版专著3部。科研成果先后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森林保护学(090703)
浙江农林大学林学学科始建于1958年,2011年被列为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2015年被列为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和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该学科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师资队伍64人(专任教师62人),其中正高31人,副高18人,59人具有博士学位。学科建有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农药高效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学科已形成了一支以国家级人才、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151人才(第一、二层次)等为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的师资队伍。林学学科坚持以亚热带区域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体系建设关键问题为导向,围绕经济林、竹林、珍贵用材林和林源动植物保护,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实用技术开发,下设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经理、森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5个专业。在森林碳汇、竹林、珍贵树种、南方特色干果和森林药材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为践行“两山”理论,建设“两美浙江”提供了重要基础理论与科技支撑。
森林保护学科作为林学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重点开展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流行规律、绿色防控药剂研发及配套技术、特色林区昆虫及微生物资源多样性研究及开发等研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国内外影响的研究方向,在绿色防控药剂研发、菌蚊区系分类、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学科现有教授8人,研究员2人,副教授10人,博士25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浙江省“151”人才8人(第一层次2人),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建有生物农药高效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浙江省绿色农药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实验室专用面积1400平方米,仪器设备1350余万元。近5年来,该学科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等课题77项,到位经费1400余万元;发表论文57篇,其中SCI30篇,出版专著、教材5部。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090705)
浙江农林大学林学学科始建于1958年,2011年被列为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2015年被列为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和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2018年全国林学学科排名第四(B+)。学科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师资队伍64人(专任教师62人),其中正高31人,副高18人,59人具有博士学位。学科建有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农药高效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学科已形成了一支以国家级人才、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151人才等为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的师资队伍。林学学科坚持以亚热带区域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体系建设关键问题为导向,围绕经济林、竹林、珍贵用材林野生动植物保护保护与利用,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实用技术开发,下设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经理、森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5个专业。在森林碳汇、竹林、珍贵树种、南方特色干果和森林药材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为践行“两山”理论,建设“两美浙江”提供了重要基础理论与科技支撑。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作为林学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专业,重点开展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植物资源化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形成林药林菌资源保育与利用、森林康养与林下经济等研究方向。现有专任教师7人,其中二级教授2。建有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科技特派员铁皮石斛创业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铁皮石斛品种选育及生态栽培重点研究室、国家林业局铁皮石斛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近5年来,该学科共承担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11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铁皮石斛大健康产品研发”(2017YFC1702200)获批经费7094万元。获得国家林业局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2015)、二等奖1项(2017),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2016),科技部20个科技扶贫重点案例(2017),受到汪洋、刘延东、万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
林业(095400)
林业专业硕士培养以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为依托,主要设有森林培育、林木良种工程、森林保护、林业生态工程、植物资源与利用、智慧林业6个研究方向。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职工171人,其中专任教师128人(93%为博士);教授48人、副教授39人,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70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重点创新团队4个;有国家级人才4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1人,中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1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2人,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6人,浙江省教坛新秀1人,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2人,浙江省五星级青年教师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6人,外聘客座教授30余人。
学院建有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生物农药高效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亚热带森林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竹业科学与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香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铁皮石斛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现代森林培育技术重点实验室、生物农药浙江省工程实验室、浙江省绿色农药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林业局天目山定位站、浙江省竹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林木种质资源保育与利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国家林业局林木良种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12个。拥有一批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总值1.1亿元。
近五年来,学院获得资助项目7152项,其中国家级57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14项。累计到位科研经费2.1亿元。发表学术论文733篇,其中SCI论文237篇,一级期刊167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其中主持1项;主持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主持获梁希林业科技奖一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