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敬业,播种绿色”——温州瓯海与洞头校友专访

作者:时间:2019-06-18点击数:

瓯海区,温州市四大主城区之一,1992年撤县社区后,经济发展迅速。洞头区,曾经是一个地处浙南沿海,与大陆隔断的海岛县,地狭人稠,条件艰苦,然而二十年间,洞头就从一个经济相对滞后,生活条件相对艰苦的浙南海岛县,转身腾飞发展成了现今海洋经济活跃,旅游业发达的新区。在两地的发展进程中,有不少的农林人奋斗在第一线,施展才华,播撒智慧。他们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瓯海和洞头的发展,尽自己之力,为当地人民谋福祉。他们中,有奋战在第一线的园林工作者,有敢于创新投身实践的农业创业者,更有在后方埋头实验的科研工作者。他们是农林精神和农林智慧的践行者和杰出代表。我们走访瓯海和洞头,采访了这群人中的杰出代表。

吴可鹏:现代化城市的美容师

吴可鹏,我校园艺专业2008届毕业生,现就职于温州市瓯海区协春园艺科技有限公司。2008年9月,他加入协春园艺。十年间,他从最初的苗圃技术员、行政文员到主持企业的农业、科研项目运作以及园林绿化工程预决算办理、企业策划宣传等多方面工作。近年来,他着力于将花木文化融入到现代化苗圃园区建设之中,负责打造生态、文化、科技、生产“四位一体”的“协春塘河花木文化博览园”。

吴可鹏的大学生活,是励志而充实的。大一和大二的时候,为了督促自己学好基础课程,他重复着高中的学习节奏,每天泡在图书馆里学习。正因如此,他也常常得到奖学金的眷顾。家境并不宽裕的他,在每一年的寒暑假,都自己去寻找公司和单位实习,补贴生活费用,在将课本理论知识转化实践的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社会经验。在一次去林科院实习的暑假中,他每天都待在实验室中,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除了吃饭时间,都在不间断地做实验。“虽然压力很大,但是这两个月的坚持,让我收获了很多在学校上课所收获不到的东西。”前期的积累,为他后面的就业之路积累了宝贵的知识与经验。

虽说如此,但是吴可鹏的就业之路,也绝对称不上一帆风顺。俗话说‘穷人孩子早当家’,大四下半年,当同学们还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他便早已完成毕业论文,开始了寻找工作之旅,期间尝试做过门窗销售、鞋厂储备干部、植物组培技术推广等多份工作,但都未能达到他的职业期许。毕业后的那几个月是他人生中最迷茫的时候,“那时整天待在楼上不敢下楼,成为村里的笑话和‘大学无用论’的典型”,所幸后来他找到了自己的出路,开始静心读书、练书法,为自己的未来做了一个三年规划,几经波折,他选择了现在的协春园艺公司。他能够有现在的成就,和这种坚持不放弃的精神和有条理的规划和努力密不可分。

“我做事情,喜欢精益求精,常常会钻牛角尖。”事实上,在高中毕业后,吴可鹏最想读的专业其实是机械类的理工科专业,但是被调剂到了园艺专业。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抱怨、灰心丧气。“既然来到了这个专业,那就要一条路走到底,把这个专业学精学好”。抱着这个想法,吴可鹏不但认真学好自己的专业,还努力把园艺相关融入自己的生活。近年来,他开始通过经常性的名胜景区和历史文化公园的游览考察,将园艺植物品种、文化及其景观配置,与地域文化融合起来,深入挖掘其中的历史文化底蕴,并将一些调查研究和感悟写成了园林散文,“很多时候,在公园里逛着逛着,新点子和新想法就出来了。”吴可鹏说道。

张庆良:田间地头播种的农林智慧

张庆良,我校2003届经济林专业毕业生,现在温州市瓯海区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毕业后,他一直奋战在农业作物研究的第一线,不怕艰苦,不怕困难,十几年如一日的认真工作。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在文成县担任科技特派员的期间,他还在那里大力发展集住宿,餐饮,娱乐,科普等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园。

二十年前,一次偶然的机缘巧合,让原本为经济林专业的张庆良,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竹子相关的学习和研究,也正是这次机缘巧合,使毕业后的他来到了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即使是十几年后的现在,谈起那段青葱岁月,他的内心依旧激荡不已——刚毕业时的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冲劲大,风风火火,好似有使不完的劲儿。搞开发,弄基地,他没有假期的概念,和工人们一起吃住,埋头苦干,只是一心想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投入到工作中去。

“年轻人,不要在工作中计较太多,多做一些事,多积累一些经验,都是锻炼自己的机会。”他坦言,自己的十几年的工作经验中,正是因为风风火火勇于尝试的态度,他才得以适应多种多样的工作节奏,同时在工作中有稳定而良好的心态。“工作后,要有自己的原则,勇往直前,不能因为琐事而在工作上心不在焉。成功没有捷径,唯有坚持。”他语重心长地对采访团成员说道。

谈起母校,张庆良告诉我们,母校是改变他最多的地方,也是影响他最深的地方。他在读大学前,是一个内向而沉默寡言的人,甚至会因为不好意思要一双筷子而放弃一顿午饭。他的老师在了解了他内向的性格后,给了他很多机会去锻炼,从一开始推举他当班长,到后来鼓励他去竞选学生干部,他的性格也慢慢在历练中发生了转变。进入社会后,他回想起曾经的往事,愈发感受到师生情的可贵。

在当今社会下,传统农业产生的经济附加值有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带动村民致富,无疑成为了更好的解决方案。在文成担任科技特派员期间,从事休闲农庄的开发给了他张庆良新的机遇和挑战。“一开始,什么都缺。”他的语气稍稍带着无奈。大山深处没有人愿意来,缺少人才,大伙儿也是第一次做这个休闲观光农业,更没有经验。一开始,他们通过和其他公司合作的方式,引进外部资本进行建设和经营,而他们,则是在合作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不断地学习。经过四五年的发展和经营,休闲农庄也慢慢趋向成熟。现在的休闲农庄,可以满足六七百人同时就餐,有客房一百八十余间,儿童乐园等娱乐设施也愈发完善,还成为了文成县的第一家政府助推上市企业……

陈丹凤:小小海岛走出的“养鸡大王”

陈丹凤,我校2003届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在大学毕业后,她起初工作于一家专注于盐碱地植株开发的园林公司,参与多项有关生物育种的项目的研究和推广,并在所从事领域多次获奖。这个工作一做就是七年。结婚后,她随丈夫来到了洞头,在海岛上弄起了生态农业,先后成立了温州洞头“喜凤坡”渔农业综合开发专业合作社和温州市洞头霓屿绿波家庭农场,分别创立‘喜凤坡’渔农品牌和‘娱鸡’土鸡品牌,在生态农业领域一发而不可收。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这是陈丹凤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无论是从一开始的园林公司,还是后来致力于生态农业,陈丹凤始终专注于自己的视野,热爱着自己的工作。她毕业入职时,园林公司也才刚刚成立,对于盐碱地植被的研究更是一片空白。她与园林公司一同摸索,见证着这个园林公司的成长。在没有前人经验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陈丹凤凭着对植物的热爱和坚韧不拔的敬业精神,不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找资料、请教公司技术工程师,向公司合作单位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的老师求教,渐渐掌握了盐碱地植物的习性和盐碱地改良的技术。随着园林公司的发展和她本人工作经验的积累,陈丹凤开始参与国家生物育种高技术产业化专项项目,并在从中获“2011年浙江林业厅科技兴林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可谓是硕果累累。

在园林公司从业了7年,她的人生有了一次重大的转折——结婚之后,她辞去了原有的工作,与丈夫一起来到洞头,搞起了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在当时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在刚开始搞生态农业的时候,并不是一帆风顺。“别人都说,你一个大学生去养鸡,做老太太都能做的事情,大学岂不是白读了。”她告诉我们,自己刚开始做生态农业的时候,也不被很多人理解和接受。“养过之后才发现,养鸡可是一门大学问!”经过她的介绍,大家才得知,陈丹凤所养殖的鸡可不简单。这种“生态虫草鸡”养殖流程中,使用生态循环技术,使得养殖对于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这种技术的推广,还可以转变当地养殖户的观念,有效提高当地养殖行业的技术水平。

“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但能够提供绿色,可持续的农产品的生产方案,更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致富。”说起自己的工作,她的语气中常常带着自豪。作为第13届浙江省人大代表和第八届洞头区政协常委,陈丹凤心系人民利益,热爱工作,十年如一日的攻坚在生态农业技术的最前线,为洞头区的生态农业推广建设之路添砖加瓦,奉献自己的青春与汗水。

后记

2018年,是改革开放的四十周年,在这四十年里,广大人民群众发扬勤劳与智慧,将原来贫穷的祖国建设为如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正是因为大家的敬业和努力,我们的国家才得以强大。这使我们不由得联想到浙江农林大学的校训“求真,敬业”校训,母校的校训,也正是在教育我们拥有这样可贵的品质:在知识上一丝不苟,努力钻研,探求真理,在工作上一鼓作气,热情洋溢。数十年来,农林学子正是承载着这样的精神,努力工作在各行各业。在瓯海和洞头,陈丹凤、吴可鹏、张庆良……这群“求真,敬业”校训的传承者,也正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母校的精神,继续造福温州人民。

(一县一故事采访团 夏泽鸿 雷朝礼)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学6       邮编:311300         Copyright©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技术支持:西安博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